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OD-007:檢視「藝術史寫作原理」

此章的撰寫來自於對於同名專書《藝術史寫作原理》的片面思考。

先倒過來,在進一步閱讀、解析這本關於藝術史方法論的精采專書內文前,看看這篇導讀序文的最後幾行提及於1550年出版《名藝術家傳》的喬治‧瓦薩里之精彩,或說是精準的描述:

「當今的藝術史學家的成就不如瓦薩里,這真令人難以置信。但因為藝術史寫作風格的變遷,我們需要一些渠道去理解其中的發展。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去理解藝術史寫作的一些不斷變化的作用。瓦薩里是個宮廷畫家,他描寫了藝術家們有趣的生活這一面。在他生活的時代,欣賞藝術的有教養的精英和無知的大眾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和它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要了解當今的藝術寫作,你需要了解19世紀發展出的新制度。今天大部分藝術史家都是大學教師。他們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欣賞公共美術館中的典藏品。因此,當今藝術史的寫作不同于瓦薩里,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分成幾個部分來觀察有關藝術史方法論上的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關於「在他(指瓦薩里)生活的時代,欣賞藝術的有教養的精英和無知的大眾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在「藝術史書寫」(在後面的篇章會有「藝術史」與「藝術史書寫」的探討)時經常被忽略的部份,即是,圍繞在製造、生產出具有某種足以辨識之風格的作品之「創作者」,以及描述、闡釋作品形式或風格或屬性等面向的「詮釋者」之間,一群我們通常不知道也沒有明確意圖去深究其姓名及背景、被有意無意忽略的「觀眾」。此外,別忘了這群旁觀者包括了同時存在於「創作者」創作作品時的當下時空,包括了同時生活於「詮釋者」詮釋作品內涵的當下時空,更包括了從創作者到詮釋者兩個時空位置之間,輾轉發展、演進過程中的時空裡之無數旁觀者。這群具有「未發聲的聲音」之旁觀者,始終是一種從作品到詮釋之間的背景音訊或視訊,卻因其集體與無可避免,我們甚至可將之認知為更高的層次,視其為「文化」或「集體意識」。

於是我們得以「不得輕忽、謹慎處理」的態度,重新咀嚼出現在那段文字後的下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和它是大不相同的。」以及相當然爾「所以要了解當今的藝術寫作,你需要了解19世紀發展出的新制度。」對於處理藝術史彼岸的、此岸的,以及彼岸到此岸間過渡的訊息時之謹慎與挑戰。

這篇序言的前一段也提到一個實則嚴肅的問題與該書作者的暫時性解決方案:「既然闡釋的風格明顯地變化著,那麼如何才能在撰寫藝術史時完全客觀,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在我的結論部分,我把藝術史的發展和藝術本身的發展做了對比。」在整體的文化遞嬗中,不僅藝術的風格在變,前述圍繞於週遭的文化理解與意識在變,連詮釋的風格也在轉變;這改變有些來自新的視野與格局,有些則有可能出現類似「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辯證循環,甚至也有可能出現詮釋上的退步或條件緊縮。也沒有人可以預期或斷然假定詮釋思維的高度必然優越於創作思維的高度。既然兩造明顯難以對等,就誠如作者序,藝術史書寫的完全客觀幾乎為不可能。

另一方面,作者明確提出,在結論部份,雖然非必定是最佳解,但「把藝術史的發展」與「義務本身的發展」做對比,以正視其「雙軌」的狀態,以及用「不斷進行對比、比較」的方法進行探索,不失為藝術史書寫的一個具體且正確之方向。

用來對比「紮根理論研究方法」,不正也是運用「不斷筆記、不斷比較」的方式向建立論述的目標邁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參考:
博客來書序《藝術史寫作原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70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