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孩子因著其特性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學習層級。這個階層與其與世界的對等關係有著密切互動。首先是孩子與自然界的關係。隨著感官知覺的高度發展,孩子強烈且新鮮地學習著一切與自然元素有關的事物,諸如純粹的顏色、單純的形狀,和直感而強烈的動勢與質材。這樣的趨勢一方面決定了教材內容的方向,一方面也提升了知覺的、直感的表達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比重。也許在教學中多一些大肌肉、比手畫腳的輔助動作,從教案的準備到教學環境佈置的用色氛圍,都強化了孩子對自然元素的興趣與認知發展。對自然的興趣除了操作元素外,生態中的諸現象也深刻引發著學習興趣。動物的、植物的、自然環境現象的吸引力大過對人群關係的注意。於是在美術鑑賞與創作活動上,風景畫的、動植物速寫素描的主題是常被發展與順勢強化的。
大約在國小中年級階段,由於團體生活技巧的熟練,對自身的發展、與直屬系譜歷史關係的興趣,使得注意力從自然景觀轉移至素樸歷史概念。父母親的回憶、社區共同歷史經驗、移情寓意的歷史故事,都陸續成為豐富的創作材料與視聽作品。在鑑賞教學方面,象徵主義的、古典主義的作品由於內含琳瑯滿目的歷史情感與故事情節,較易吸引孩子的注意。
高年級的階段中,孩子的社會參與和媒體吸收的程度加強,教學的重點強調了人與社群的關係。與社會和媒體的關係中,除了大眾意識形態與普遍流行的文化感受,更強烈的意見分歧的多元氣氛。於是判斷性的、批判性的藝術意見和美學觀感成為此階段藝術教學的重心。即使是小朋友,判斷一件作品的價值、更深入瞭解作品與自身關係的批判性教學,仍然是可能且必須適度予以協助成形的美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