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8日 星期四

從藝術的正名談起

從藝術的正名談起
——終究,要為藝術這門領域界定明確的課程規範仍然是左支右絀的。

本位主義▼
姑且不論學生與家長對藝術科這樣的名詞適應不良的程度,披掛上陣的第一線老師亦是惶恐疑懼,顯得不知所措。不得不承認科任教師的本位主義是擾動一池春水的關鍵之一。音樂科的老師能夠在任何一首經典名曲響起之後的十秒鐘甚至更快,回答出此曲的曲名、曲風,正進行到哪一樂章,接下來的廿秒鐘,已然在腦海裡組織、規劃出接下來廿分鐘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程序。

神奇嗎?可別大驚小怪,這不過是專業訓練的必然。專業來自教師在特定領域的反覆磨練、持續推敲和模式建立,專業來自對特定領域的知識架構、領域術語,及特定的邏輯與方法論之熟習;事實上,這種本位主義下的專業,甚至大半來自師院或大學其間,科系文化的耳濡目染。

大一統的困境▼
於是,不難看出問題的癥結。當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的矛頭指向藝術領域,試著將音樂、戲劇、舞蹈與視覺藝術幾個主要卻龐雜分歧的領域知識作統整之時,可是遠比語文科、數學科、自然科學等學門的界定與規劃來得複雜、困難許多。

柔軟的身段▼
也許,心靈更開闊、身段更柔軟、意志更堅強會是解決之道。作為一個美術系的學生、音樂科的教師,我學習放下身段來開闊視野、忍受轉換領域的不確定與挫折陣痛,鍛鍊繼續進行藝術教學的意志。雖然,試作綜合性的藝術教材仍然困滯難行,但領域探險的興奮與自我成長的成就感,總是給自己與學生帶來許多新奇、驚豔與歡笑。於是,在嘗試性的【雨】的主題裡,我們帶著學生在地板教室展開求雨的儀式、在每一個教室屋簷下掛出晴天和尚、帶著自己縫製好的蘑菇傘感受佇立雨中的十分鐘……孩子深刻地體驗著領域多元的藝術教學。

雨 聲▼
然而新的問題開始在心中縈繞。在以體驗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原來在教學指引裡被精心規劃的教學目標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在九年一貫的課程規劃中,已行之有年,一種由上而下、精確控制的課程規範機制,被勇敢地自我檢驗與自我挑戰,積極建立一種由下而上的教學機制,由於動力來自基層,雖然充滿不確定性,卻更能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制宜的人性化關懷,也與當代網路社會中「集體智慧」、「資源共享」的精神不謀而合。

雖然距離撥雲見日、天清雲朗的時刻還有一段必須屏息期待的時間,然而對藝術教育的熱忱讓人覺得這一切是多麼值得努力!舊莊這兒總是不知不覺地在身邊飄灑著綿綿細雨,此時的雨聲,特別清脆地彷彿珠玉般,叮‧噹‧叮‧噹墜入心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