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秉持原先努力想探掘這本書中的爭議點,閱讀完所感受到的蕩氣迴腸,以及對於人類學者在面對「異域」研究時的驚人毅力與探索決心,著實感佩且深切致敬。從前言中對於研究切入角度的說明,到整個紀錄與論述的流程,閱讀過程中都令人深刻感受到研究者努力以客觀的姿態觀察、紀錄、思維並表述柘個對於高能物理學社群的理解。
然而這客觀的姿態與立場顯然建構不易且極具衝突。也許讓我們有如此深切感受的,除了紀錄過程中,透過苦心沉潛互動以及詳實細膩的觀察,讀者隨著研究者的文字在不甚熟悉的高能物理場域中辛苦觀看外,書末有關「常識」的這最後一個篇章,似乎特別反映研究者同樣對於人類學研究中,理解與表述的掙扎與挑戰。
首先,當我們問道:「常識」(common sense)是否具備科學性?這個問題對於人文社會學者來說,亟可能直覺地被回應以莞爾甚至嘲謔。常識,理當被理解為「被建構」出來的概念。除了少數如榮格等以極寬容的心靈經驗與嚴謹的科學揉合,常識與信念被視為廣義的文化產物這個觀點,幾乎成為普遍的理解與認知。這樣的認知給了高能物理學家亟艱困的立場卻也深具挑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質性研究 報告4
指導教授:潘英海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