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台灣的教育並反思,
我們需要的是較嚴厲的「只要學生犯錯就停學或處罰」
的「零容忍」政策,
還是著重輔導、強調聽學生談心事的
「重塑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呢?
前者出現在從疲弱而堅毅、
雖未能完全人性化卻普遍知法守法的台灣社會,
後者則衍生出幾乎漫延到無法控制的
「普遍性校園霸凌」,
美國部分教育界的轉向,
很難斷然評估是「轉趨人性」
抑或對於已經疲弱的教育力量「提油救火」?
我們可以藉此反觀自己的教育現場並深思......
另一方面,同樣在教育現場,
「零容忍(Zero-tolerance)」政策中,
究竟是誰的零容忍?
是受教學生對於教育體制中[規範]的零容忍?
還是第一線處理複雜多變教育問題的教師的零容忍?
亦或是習慣性將「教育的責任」一股腦推向學校的家長的零容忍?
更甚者,是該負起「風行草偃之教化責任」的教育政策當局 的零容忍?
評論者、旁觀者可以高談闊論,甚至咄咄逼人地
以「零容忍」要求身處其中的所有不同角色當事人
「理性且溫和地」接受一個肯定不盡周延的「零容忍政策」,
但真正的「零容忍」所衍生出的教育現場困境、
教育競爭力的現實,以及更長遠的教育方向及未來,
一旦出現瓶頸及必要的陣痛,
必須買單的全民要不要「零容忍」?
連文化及論述品質頗高的美國都在
「吃軟的(強調輔導的重塑正義)」與
「來硬的(執行以嚴厲的校規與處分)」
不斷搖擺,無怪乎現在人們
普遍對於教育政策的認知,
與其說是文化與知識傳承的大業,
不如說更像是政治:
所做的最大努力,
是討好兩造間的「中間選民」。
因此這種搖擺並不令人驚奇,
可想而知,也會持續搖擺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論from;
[過去「零容忍」 現在聽學生談心事]
(ps.屋崙=奧克蘭OAKLAND)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