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榮格的包裝紙─潛意識與語言的範圍

即便如此,我亦不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對於潛意識體系的建構,就等同於架設一個盛裝所有非語言體驗的容器。至少佛洛伊德與其門徒不是。
對佛氏而言,這容器不但不企圖擺脫語言,某種程度還擴大了語言的指涉領域,觸及了語意理解的陰影或變形,甚至介於語言與非語言間的體驗。我認為這體驗本來應該直接擴大被稱之為「文化」的範疇,卻被榮格另闢蹊徑地給包裝了回去。

之所以用包裝一詞,是我個人對於這段論爭的理解,彷彿就像一場競賽容器大小之爭。更甚者,兩人在擴及或限定人類理解範圍的競賽上,所用的理論架構與其說是容器本身,毋寧更像是容器外的容器,亦即那層狀似容器外的包裝紙。

當佛氏設定潛意識做為難以用脈絡明確的日常語言表述的體驗時,文化,擴及或滲出到可以被語言明確掌握的範圍;換句話說,文化至少應包括容器本身,我姑且認知這容器是我們所學習並掌握、可用來指涉或表述的語言。因為在此文化被理解到包含可理解與不可理解的介面─語言本身,難免在觀照自身時,發覺容器外的混沌,雖不可名狀卻多少能知覺。這知覺的敏感性直到榮格在容器外再包裝一層為止;榮格將這更深層的部份理解或設定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然而榮格的包裝紙並非絕然澄澈或不透明。如果澄澈,則佛洛伊德的容器可能不發覺或假裝不覺知這外包裝的存在,換句話說,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無非都在語意可及的範圍內建構我們所可感知的「文化」。如果榮格的包裝全然不透明,則這「文化」仍將安好地保存於語言的傘下,無需費心處理完全隔絕於語言掌握,亦即語意理解外的世界。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對於榮格包裝的想像,適切反應即便今天仍是如此的文化理解方式。這兩種方式多少都能有效迴避文化理解的部份晦澀,尤其是迴避暫時不可言狀的人類體驗。

父親是神職人員、母親擁有靈媒世家傳統的榮格,通過對神秘主義或靈魂學的體驗,嘗試將人類理解的範疇伸展至語言的臨界線附近。這不表示我亦認為文化必須處理所有或至少某些帶有神祕色彩的人類體驗。然而這讓我較有機會透過既有的理論工具,陳述某種對於文化的看法與體會:在某種意義下,我所認知與所希望信仰的的文化體系,可以超越語言所展示或顯現。

我得承認,這樣的企望部份來自於對於人類語言做為一種溝通工具的客觀定位;這種理解下的語言,無需大至傳達神的旨意或清楚描繪宇宙及心靈的最深處。


參考資料:
科塔克原著,徐雨村譯。2007。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市:桂冠圖書。
阪本未明編繪,簡美娟、廖舜茹譯。20
01。漫畫榮格─心靈體驗和深層心理學。台北市:台灣先智。
大城信哉著,李湘平譯。2004。圖解哲學入門─有趣的西洋哲學。台北市:究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質性研究 報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