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漂浮在語意理解之外的體驗:潛意識(unconscious)

有另一組閱讀的耦合,讓我對語言究竟反映的是個人的心智狀況抑或是文化整體的局部寫真有特別的想法。

榮格(Jung)從早期的研究中即大量運用「字詞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的方法,嘗試找出人們運用詞彙的某種潛在模式或軌跡,從而發現了帶有感情價值的「情結」(Complex);這種詞彙的連結與個人的經驗和體驗有關,存放在個人潛意識中。然而榮格相信,有另外一種可以用語言、或超越語言表述能力的體驗,存在於個別的經驗與體驗之外的「集體潛意識」。這集體潛意識與我們所謂的「文化」是怎樣的差異?

「溝通體系的文化傳承(cultural transmission)就是透過學習而獲得語言的能力,這是語言的一項基本特性。」(文化人類學,2007,台北市桂冠圖書;頁138)這一論點可能就與榮格的看法有些歧議。如果語言的基本特性中包含了必須透過「學習」掌握語言的內容,或至少取得語言這個用來指涉對象、架構世界觀的載體,則榮格提及某些超越個人經驗與體驗的表述形式似乎難以存在。無法被學習的語言,等於無法被傳遞;換句話說,語言做為一個流動的訊息或符號,無法通過或流經「人的理解」這個介質。

誠然,局部的理解障礙部份來自於命題中隱含而未明確處理的語意,例如:「溝通」與「學習」是否必須透過語言?抑或可以獨立於語言之外而存在?而這樣的「存在」對於個人的體驗而言是否為可能?如果連這樣的存在都有語意理解上的謬誤,則更遑論其他必須透過語意表述的「意義」!然而,精神分析理論似乎用了一種我個人認為近似現象學的技巧,開闢了新的載體來承載這些漂浮在語意理解之外的體驗:潛意識(unconscious)。(待續)


參考資料:
科塔克原著,徐雨村譯。2007。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市:桂冠圖書。
阪本未明編繪,簡美娟、廖舜茹譯。20
01。漫畫榮格─心靈體驗和深層心理學。台北市:台灣先智。
大城信哉著,李湘平譯。2004。圖解哲學入門─有趣的西洋哲學。台北市:究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質性研究 報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