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從現代(形式)主義理論等角度討論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從現代(形式)主義理論、美國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性別、潛意識等角度討論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kerword:行動繪畫\postpainter \Polloch\Newman\Greenberg\Rausenberg\......)

(1) 現代(形式)主義理論(cf.Greenberg)vs.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就形式而言,大致來自康丁斯基以來之抽象主義,而在40年代以美國為主要展演與論述場域。從1946年應用於美國畫家高爾基〈Gorky〉的作品而開始流行的術語,用以界定二次世界大戰後流行於美國的非幾何性抽象藝術。這是一種幾乎與自動畫法(automatic painting)涵義相疊合的抽象藝術(Abstract Art)與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之結合,也就是在無心的造形及顏料滴出時所產生的形態中表現出潛意識的自我。

抽象表現主義在『形式』上建立了一種鮮明的風格,具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形象』在作品中變成很不重要。色彩與造形成為最重要的語言。二、創作的『行動』或『情緒』在作品中留下很清楚的痕跡。抽象表現主義的這兩種特色清楚地表達了一個他們的創作觀念:純粹的色彩與造形是他們最重要的表達語言,『行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表現。

(2) 美國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vs.抽象表現主義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大力支持代表自由、解放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當時(40年代)美國刻意將之推向歐陸與蘇聯境內,因為此舉可表彰「美國自由、蘇聯極權」,是利用文化藝術向蘇聯推銷美國民主的序曲。

我們也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除了發揚現代主義藝術對形式美的極致追求之外,也洋溢著冷戰時期美國領導與重塑現代性的意識形態。

(3) 性別

……近來性別研究的趨勢便是以「性別化的主觀意識」,來研討男性沙文主義的藝術潮流──如抽象表現主義和極限藝術。此性別意識的分析僅指出女性為何無法進入抽象表現主義與極限藝術的領域裡,對她們卻沒有實質的幫助。因這些研究的焦點仍是以男性為中心,而他們的藝術風格也是一般美術史首先記載的;這些藝術風格在目前雖是由他們的「性別自覺」來作分析,卻仍舊隱約地保留過去以男性為主的沙文意義。而從男性的主觀意識來看,如上所做的分析也並沒有觸及以男性為主的藝術及其文化背景,因此也無法具體化藝術風格的價值和權力結構。在一個依舊以父權為主,兩性不平等的社會裡,令人懷疑的是,如此的「中立」仍是以男性至上,實際上是言之過早的。……
(參考:《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I》序言,Ylib 遠流博識網)
德庫寧,「Women 1」、「Women and Bicycle」

因此,我們可以將女性虛弱地出現在抽象表現主義潮流中,簡略地視為男性觀點的美術史之再一次切割與矮化女性與性別議題的歷史延續。然而,抽象表現主義所強化的「抽象」及其背後的抒情調性、類宗教情結之神秘性探索等與傳統定義之陰性特質連結之詮釋,開展了性別衝突的機會與性別議題創造的可能性;畢竟,在二元對立的西方思維模式中,價值與概念的對立衝突較容易開啟新論述,有別於展現陽剛的抽象表現主義形式的女性論述在這個時期掀起壯闊波瀾。

(4) 潛意識

以波洛克為例,他的作畫方式和一般繪畫不同﹐1945~1946年間﹐他開始把畫布鋪在地板上﹐然後把顏料灑滴在畫布上。他摒棄了畫家所必需的工具﹐諸如畫架﹑調色板﹑畫筆等﹐而用枝條﹑泥鏟﹑刀子和滴漏顏料﹐或摻沙的碎玻璃和其他不同的物質而做濃厚的塗抹。他用“滴”彩的方法來尋找新的線條和節奏﹐開創了“滿幅畫”的構圖﹐沒有什麼焦點透視關係。畫面上﹐只是線和色彩的相互重疊和滲透﹐是對傳統繪畫的“破壞”﹐追求一種偶然的效果。克蘭作畫用漆牆的排刷﹐以黑色為主在畫布上大力揮灑﹐筆力有雷霆萬鈞之勢﹐偶然有不經意的點滴飛濺而出或向下淌流﹐用以表現作畫時的情緒和速度。

此種展現偶發及作畫情緒的技法,多少能強調潛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成分。然而若以佛洛伊德或榮格的有關潛意識的定義,則抽象表現主義對於潛意識的反芻與相互關係則應被重新思考。一種圖像學式的,帶有種族、或民族、亦或性別認同與區隔的符號展示,是否存在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似乎需經過更嚴格的心理學技巧檢驗。而這一部分在美術史的主流論述中,似乎遠微弱於當時美國將抽象表現作為宣傳工具的陳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自:自己。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期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