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低限主義(Minimalism)的特色vs.「作者已死」與觀者的重要性。

討論低限主義(Minimalism)的特色。並闡述「作者已死」與觀者的重要性。
(kerword:觀者經驗帶入場域\無個性\存在主義\劇場帶入作品\ 作者創造作品時主體已喪失\......)

a.低限主義的特徵:

畫面極為簡單,因此也有人稱這種藝術為「基本構成藝術」或「極簡藝術」。其主要的特色是利用一種簡潔的幾何形體的雕刻藝術,排斥一切再現自然具體對象的藝術,也反對具有強烈個性的表現,主張無個性的呈現,也就是追求一種絕對的普遍理型形式。最低限藝術通常以即為簡潔的單獨幾何形體做為一件作品,或者以無數個單一形體做連續反覆來構成一件作品,作品的特色是標準化,而且毫無個性。代表的藝術家有:史密斯(Tony Smith 1912-)、卡羅(Anthony Caro 1924-)、賈德(Donald Judd 1928-1994)、勒維特(Sol Le Witt 1928)、飛利浦‧金(Philip King 1934)等。綜整來說:低限主義具有如下幾個特色:

→試圖表現出「純化」、「極簡」的風格
→「去作者化」的意圖→這點導出作者已死的觀點
→存在主義的影響→極限主義經常在表現主題或手法上,體現一種存在主義的觀點或該哲學意見所關心的議題;例如:類似宗教的神秘性、對於戰爭的恐懼、面對虛無的反應或嚮往等。
→觀者的可以參與性→觀者不再是被動的一方,而是作品與其所展演存在的該場景中主動參與的介入者甚至展示夥伴。

b.作者已死的觀點:

此觀點至少從杜象的現成物(噴泉)即已備有力提出,然而杜象在現成物(ready-made)小便斗上簽了名,迫使作者仍被召喚鏈結於作品中,於是這一體兩面的衝擊,一方面將作者逐出於現成物外,一方面卻再次強調了藝術家(作者)魔力的無限上綱:作家簽署並賦予作品成為作品的正當性;因此,作者不但未死,反而晉身成為點石成金之神。

而在低限主義中,藝術家迴避了作者存不存在的焦點,轉而從形式的純化入手,在操作畫面不斷向繪畫的基本元素、創作意圖的本質,以及繪畫材料的簡化萃取過程中,迴避作者的個性化與特殊性,剔除作者在作品中的影響力;這種在哲學論述建構中的遮反技巧,確實某種程度在低限主義中被成功運用。

c.觀眾的重要性:

隨著作者在低限主義作品中的隱退,藝術作品的存在意義面臨從以往「作者(藝術家)→作品:作品昭然存在」轉化其邏輯為「作者(藝術家)→作品→觀眾參與(或介入)→(作者隱退):作品因介入而存在」。以繪畫來說,傳統繪畫作品難以保持其自身存在意義之獨立,作品透過作者的詮釋進行自身之定義,即便有外在詮釋系統的導入或影響,作者始終擁有詮釋的主導權,迫使作品以作者(藝術家)的意志展現自身。

低限主義的回歸繪畫或型態本質,讓作品本身有機會進入自身定義存而不論(現象學)的狀態,某種程度成為自身證明的客體;然而自身證明也許解決了作品本身的存在性,卻難以解釋作品在展演場域中的定位,此定位來自於被詮釋,於是觀眾的參與與介入協助了作品定位,其重要性亦來自於在作者與環境因素以外,克服了面對作品時詮釋權力的轉移:觀眾開始擁有較大的、居優勢的詮釋主導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自:自己。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期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