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新達達(Neo-Dada)和新寫實(New Realism)如何顛覆藝術傳統

討論60年代的新達達 (Neo-Dada)和新寫實主義 (New Realism) 如何顛覆藝術傳統機制並重新結合藝術與生活。
(kerword:反美學性格\偶發\不可取代性\寫實\真實\......)

「新達達(Neo-Dada)」>>>
新達達呈現多種不同的風貌,其思想係源自於杜象(Marcel Duchamp)不願受傳統藝術束縛,而以自由探求藝術新領域的觀念而來。萌芽於1950年,1960-1971年已發展為世界美術的共同思想。新達達的藝術表現方式多樣化,有集合藝術(Assemblage),代表藝術家為羅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金霍茲(Edwrd Kienhole),以及法籍藝術家克萊因(Yves Klein)的偶發藝術(Happening)等。新達達強調凡能表現藝術家思想的材料、環境、行為,皆可使用;並且主張對生活環境的意外現象或狀況,與人們的直接反應作批判性的分析。

由此,強調諸如偶發經驗與觀眾直接反應的新達達,自然挑戰了藝術家得以、同時也有能力精確控制作品陳述之意志,甚至直接展現作者強大詮釋意圖的傳統藝術機制;同時由於新達達中藝術家的表現材料、展示方式等主觀創作因素之漸次解套,這類風格的作品,更有機會成為藝術家、藝評者與觀眾間共同生活經驗的鏈結與共鳴之平台。

「新寫實(New Realism)」>>>
「新寫實主義」是法國的美術評論家雷斯塔尼 (Pierre Restany)、 克萊因(Yves Klein)以及其他藝術家所組成的,與美國的新達達 (Neo-Data)相等。他們為了糾正「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硬邊藝術」(Hard-Edge) 、「色面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等抽象藝術,把藝術帶入極端主觀而愈與生活環境不發生關係的傾向,力倡藝術必須回歸到實在(reality) 的世界,而以表現吾人生活的環境或生活的行為為主務。

雷斯塔尼說:「新寫實主義是不用任何的爭論,忠實地記錄社會學的現實(Sociological reality); 不用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或社會寫實主義 (Social Realism) 似的腔調敘述,而是毫無個性的把主題呈現出來。」事實上,美國的新達達、集合藝術 (Assemblage) 以及普普藝術家,都參加了法國的新寫實主義美展;所以新達達、新寫實主義、普普藝術的界限是很難劃定的。

克里斯多 (Jaracheff Christo) 是以捆包的寫實主義知名, 他以巨大的塑膠布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包裝進去,我們常見的事物若用人工的面紗,把它捆包進去的話,則這一種行為已脫離了商業性,而行為本身已能獲得自律性的美的現象。同時,被捆包的東西,因為蒙上了一層人工的面紗,它就具有新的藝術意義。

史波利 (Daniel Spoerri),把人們的消費行為帶進美術的領域裏; 吃剩下的食物、碗盤、亂放的刀叉、煙蒂等人們無意識的行為的結果,他認為也具有美的成分,而主張它就是消費文明的新的自然。

萊斯 (Martial Raysse) 他把和人同大的印刷美人剪切下來,與陽傘、沙灘等實物配在一起,做出類似廣告的效果,而譜成半諷刺性、半抒情性的畫面。
(from: 奇摩知識+ > 社會人文 > 藝術 > 繪畫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0703640 )

從該時期的作品中大量運用媒體、對消費行為的觀察(ex. Spoerri)、對熟悉的事物進行一般的(捆包)處理方式(ex. Christo)等表現手法,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將生活的真實內容全面性地涵括於藝術創作作品與行為中之強烈企圖。這些被一般概念歸屬為常識的(common-sense)、物質性的(相對於傳統藝術作品中強調的精神性的),甚至非嚴肅意義、嘲諷莞爾的取材與表現方式,顛覆了傳統藝術機制中藝術家與觀眾同時賦予創作的不可取代性甚至神聖性,卻也不斷消弭藝術作品與真實世界的存在鴻溝,用reality這個議題(或面向)拉近或協調藝術創作機制中各方面之詮釋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自:自己。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