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後現代藝術以什麼方式來批判現代主義所強調的原創性?


後現代藝術以什麼方式來批判現代主義所強調的原創性?

(kerword:辯證式的邏輯\二元對立\他者\去中心化\作者\觀眾\.....)

狹義來說,我們可以用1960、70年代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ism)與低限藝術(Minimal Art)作為一個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分界點,甚至某種程度可將之視為現代藝術的終點。在此之前的現代藝術在追求藝術的典範、藝術的意義與二元對立的藝術\非正統藝術(俗媚藝術等)觀點,至此被剝離至定義的邊緣:何謂藝術?何謂藝術的原創性?以及更關鍵的議題:藝術家的位置與功能為何?這些論爭與百家爭鳴式的探索到了觀念藝術與低限藝術時,顯得愈發難以回答且疆界模糊。

於是,一種西方典型的辯證式邏輯再度發生效應,某種程度展現窮途末路的現代藝術,以全面性反動並企圖融合前一個辯證觀點的方式嘗試走出困窘,例如:之後藝術由抽象又回歸為具像表現,在繪畫藝術方面稱之為「新繪畫」,在美國則稱之為新意象、新浪潮,在法國稱之為新自由形象,在英國稱之為新精神,在德國稱之為新表現主義、新野獸主義......等等。試著用neo-或post-的姿態詮釋現代藝術的處境,並尋求後現代藝術安身立命之位置。

這種辯證式、二元對立發展模式的邏輯,促使後現代藝術發展出一些獨特的觀點,例如:他者(the other)、去中心化(decentrilize)、拼貼、虛擬、模仿等,藉以定義且批判現代主義的藝術觀。以「the other」的觀點為例,後現代作品運用哲學上的遮反技巧,間接處理做為藝術創作主體之「作者」與藝術消費主體之「觀眾」兩個身份,卻直接掌握了整個藝術作品成立的過程與意義,透過這類的作品,我們得以暫時脫離現代藝術中作者與觀眾的對話及對立,運用第三人稱的「關照」方式認識藝術作品。

而後現代藝術作品中大量出現的無明確主題構圖\模糊失焦等表現方式,即以去中心化的觀點,挑戰現代主義作品畫面中較鮮明的主題意識;而同樣的,更無所忌憚地藉由媒體、大眾文化、科技等其它(other…)強勢載體來承載欲陳述的觀點與情感,則經常讓觀眾在載體的喧鬧與相形微弱且喃喃自語的作品意識中感到困窘,卻更能夠逼近藝術與生活況味中的深刻體驗。這些做法都或尖銳或強烈地批判現代藝術中關於藝術創作過程、作者的創作意識與作品原創性的浪漫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自:自己。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