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問了當地的老人家,初步瞭解了碁細從材料取得、初步處理,到製作的一些概況:
材料取得:
原始的碁細製作材料除了做為骨架的竹子,其他主要的材料是「阿哇尼」,就是「樹藤」的意思。這種藤雖然在泰雅族所居住的山裡不算罕見,但適合做為碁細絕佳材料的藤,當然不是隨手容易取得的細藤,而需要更粗、更結實,更具有韌性的野生品種;而這些圓切面直徑可達10來公分,約一個小孩手臂粗,且長可達10幾公尺的野生長藤,通常得稍跋涉至懸崖邊才能取得。以外婆所在的五峰鄉部落附近,就有幾處如鄰近公墳墓旁的峭壁附近,聽說就有生長適合製作泰雅族傳統藤編竹蘭的材料。
所需工具:
「卜竟」一把(原住民番刀,這可是泰雅本色的基本行頭與配備;沒有番刀的泰雅族男人可能比沒有穿褲子更令人缺乏自信!);已做好之結實「碁細」(當然啦,要背負一個重幾十公斤、長十來公尺的樹藤,本身就先得要準備一個強韌的竹籃才行…);另外還需要一把小刀做為削去藤刺,初步處理的工具。
開始製作:
首先將藤類做初步處理,去掉其眾多煩雜的尖刺與贅冗的旁枝;接著在製作好的竹製骨架上編纏樹藤。至於編纏的技巧,端看師傅的手藝與工匠耐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與產業課程‧《泰雅族的竹籃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