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的對話
週三傍晚,我與母親同乘捷運,
從淡水竹圍出發,我們將在不同的站下車,
卻突然對於一個共同的話題熱烈討論......
六十幾歲的她,高階主管卅年與研究所學歷的歐巴桑,
在退休後享受年輕時沒有太多時間享受的學習生活,
每週浸淫在書法課、佛學會、讀書會與合唱團裡,
卻對小孩子與年輕人的「心理素質」頗憂心。
她提到她的國學老師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年輕人是一帖藥!
這激起我的小小「哲學素養」,我跟她分析道:
西風東漸不一定是壞事,然而兩造都有其優劣。
西方受其哲學架構影響,強調「超越」,
而超越的過程中往往先建構在「反」,
針對既有的事物架構進行推翻,
然後重建一個超越舊有的、新版的思維架構。
這個哲學架構下的產物就產生「對立」──
永遠有一個「the other」應該、值得被超越。
相對於西方思維的「對立」,
中國的哲學,架構在不斷的「融合」、「整合」,
用盡論述技巧來讓事物「為一」。
兩相比較,母親所想提及的「中國傳統思想的優點」
在於可以讓年輕人(也可以包含所有人)在想法上
少些對立、衝突,而多些合作、共生。
然而這種中國式的「化異為一」也不是沒有弱點,
最典型的就是,大概也只有這種缺乏批判與主見的
思維架構,才能讓中國在漫長歷史中經常處於
「幾億人可以只信仰一個思想(例如君權神授、共產主義)」
的特殊現象。而這部也是時下人們嚴重「不加思索地從眾」
之深刻內在條件。大前研一寫的《低IQ時代》,
雖然講的是日本,卻也具體地針砭了當代全球大部分地區,
尤其是東方,特別是中國的一種普遍性地「思維障礙」。
此時再反觀西方「二元對立」看似典型的哲學固著,
卻也因此鞏固了另一種珍貴的而我們東方缺乏的
「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
做為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則常費盡心思與巧思,
竭力嘗試在孩子心中紮下一些「獨立思考」的種籽。
因為我的信念相信,如果孩子能多些獨立思考,
且對於週遭事物抱持一些批判(不是批淺的批評)與省思,
我們大可期待在我們與他們之中,會產生出
帶領我們走出當代各式困境的優異解決之道!
在我即將下車之前,我又分享了近十幾年
從高等科學與深刻宗教省思、也包含了出自頂尖科學家與
各種精神導師所發出的警語與激勵,
都指向一個相似到驚人的共同點:
這個我們認為是「實象世界」的「實像」
其實只是我們內心的「倒影」或「鏡像」,
外界的豐盛與紛亂,唯一的樞紐,只存乎我們的「心」。
我相信這個目前被統括稱為「新時代」的想法。
我笑著與母親說:「畢竟就心理上,唯有認為如此,
我們或許才能對世界上天災人禍的無力,轉化為
一切得由自己負全責的勇氣與信念。」
我的站到了。我要先下車,下車前我與母親對望了幾秒,
看來,她的心裡有些雜陳的沉思與釋懷;
而我,背著背包,心裡燃起更大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