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與母親的對話

週三傍晚,我與母親同乘捷運,
從淡水竹圍出發,我們將在不同的站下車,
卻突然對於一個共同的話題熱烈討論......

六十幾歲的她,高階主管卅年與研究所學歷的歐巴桑,
在退休後享受年輕時沒有太多時間享受的學習生活,
每週浸淫在書法課、佛學會、讀書會與合唱團裡,
卻對小孩子與年輕人的「心理素質」頗憂心。

她提到她的國學老師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年輕人是一帖藥!

這激起我的小小「哲學素養」,我跟她分析道:
西風東漸不一定是壞事,然而兩造都有其優劣。
西方受其哲學架構影響,強調「超越」,
而超越的過程中往往先建構在「反」,
針對既有的事物架構進行推翻,
然後重建一個超越舊有的、新版的思維架構。
這個哲學架構下的產物就產生「對立」──
永遠有一個「the other」應該、值得被超越。

相對於西方思維的「對立」,
中國的哲學,架構在不斷的「融合」、「整合」,
用盡論述技巧來讓事物「為一」。
兩相比較,母親所想提及的「中國傳統思想的優點」
在於可以讓年輕人(也可以包含所有人)在想法上
少些對立、衝突,而多些合作、共生。

然而這種中國式的「化異為一」也不是沒有弱點,
最典型的就是,大概也只有這種缺乏批判與主見的
思維架構,才能讓中國在漫長歷史中經常處於
「幾億人可以只信仰一個思想(例如君權神授、共產主義)」
的特殊現象。而這部也是時下人們嚴重「不加思索地從眾」
之深刻內在條件。大前研一寫的《低IQ時代》,
雖然講的是日本,卻也具體地針砭了當代全球大部分地區,
尤其是東方,特別是中國的一種普遍性地「思維障礙」。

此時再反觀西方「二元對立」看似典型的哲學固著,
卻也因此鞏固了另一種珍貴的而我們東方缺乏的
「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
做為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則常費盡心思與巧思,
竭力嘗試在孩子心中紮下一些「獨立思考」的種籽。
因為我的信念相信,如果孩子能多些獨立思考,
且對於週遭事物抱持一些批判(不是批淺的批評)與省思,
我們大可期待在我們與他們之中,會產生出
帶領我們走出當代各式困境的優異解決之道!

在我即將下車之前,我又分享了近十幾年
從高等科學與深刻宗教省思、也包含了出自頂尖科學家與
各種精神導師所發出的警語與激勵,
都指向一個相似到驚人的共同點:
這個我們認為是「實象世界」的「實像」
其實只是我們內心的「倒影」或「鏡像」,
外界的豐盛與紛亂,唯一的樞紐,只存乎我們的「心」。
我相信這個目前被統括稱為「新時代」的想法。
我笑著與母親說:「畢竟就心理上,唯有認為如此,
我們或許才能對世界上天災人禍的無力,轉化為
一切得由自己負全責的勇氣與信念。」

我的站到了。我要先下車,下車前我與母親對望了幾秒,
看來,她的心裡有些雜陳的沉思與釋懷;
而我,背著背包,心裡燃起更大的熱情!
 ·  ·  ·  · 昨天 1:11 在 Taipei 附近
  • 洪瑞玲、 Gilga Sun 、江啟昱以及其他 30 人都說讚。
    • Daniel Lin 與母親大人的對話...也太高深了吧~哈哈哈
      昨天 1:14 ·  ·  5
    • 陳榮碩 當下,我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但有時候深刻的交流就是這麼沒來由地發生! 過了幾分鐘,回到現實的我只覺得「剛剛腳站得好酸喔...(我媽坐在博愛座上,我則站著講了快半小時@@)」老天,我又被丟回現實世界!
      昨天 1:19 ·  ·  4
    • Nienping Hsu 對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我簡直可說"恨之入骨"什么獨立思考能力??? 笑死人!思考二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根本不存在. 五千年來的被奴役性格到底成就中國什麽????? 中國人沒有"哲學教育、只有科舉制度( 至今還在荼毒學子) 清醒吧!一帖藥???? 毒藥吧!
      昨天 1:53 · 
    • 張淑芬 『這個我們認為是「實象世界」的「實像」
      其實只是我們內心的「倒影」或「鏡像」,
      外界的豐盛與紛亂,唯一的樞紐,只存乎我們的「心」。』
      心經就是這麼說的
      昨天 9:06 ·  ·  1
    • 陳榮碩 看要用什麼心態觀看「中國文化」囉。我可以同意對於中國與泛華人世界普遍較消極地[以和為貴]而缺少諸如西方積極[批判超越]的獨立思考之貧乏,但西方思維也在向東方相對靠近。沒有一個哲學或思維架構是完美無暇的,但人的價值貴在「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毫無批判地傾向一邊(戰或逃、融合或對立...),也可以至少試著「選擇」以「could be better,would be better.之意志」擷取生命中的真實經驗,朝更好的自己與更好的世界邁進!after all, "I" can choose!
      昨天 9:48 ·  ·  2
    • Katie Chang 哇 好似在"深夜遇見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推榮碩老師的獨立思考,學校往往因為課程趕進度或考試快到了要復習,而忽略思考力的培養,師生好像被課程與評量搭建的框架綁住,若少了這框架又顯得無所適從,老師的角
      昨天 9:55 ·  ·  1
    • Katie Chang 色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待會舊莊見啦!
      昨天 9:56 ·  ·  1
    • 張淑芬 我未曾和父母談過這麼深刻的話題
      倒是常常和兒女天南地北的討論
      數學物理, 人際關係, 時事議題等等
      有時候老經驗也有新用途
      昨天 9:57 ·  ·  2
    • 樊增暉 政治、軍事、經濟外加文化,18世紀以來基督教夾帶著工業革命成果洗卷全球,基督白人奠定了高人一等文化。文化高低存忽自我養成教育,在台灣更明顯東南亞經濟不高(不含新加坡)相對很多人就覺得東南亞文化低落,很多菲律賓人讀完大學出國做保母她的養成教育不比我們低但就是被台灣人看不起。16世紀中國、17世紀西班牙、18世紀法國、19世紀英國、20世紀美國,誰的軍事、經濟強就能主導文化詮釋文化。
      昨天 11:58 ·  ·  2
    • 陳榮碩 我贊同樓上樊哥的觀察,也感謝Katie在教育現場上的深刻認同。事實上,在捷運上的那段時間,我們也聊到有關「三品」(不是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的問題。就以台灣來說,我們對於「品質」的追求很強(某些QC甚至世界頂尖),「品格」也在這幾年被檢視與要求,惟獨「品味教育」這個課題,一直無法在膚俗文化中掙脫而有明顯淬礪,這個部份許多大師或具影響力者都合我們一樣有深切的慨歎。我跟老媽分享:「品味就與品格、品質一樣,再弱也應要求品質,再窮也應要求品格,而當然,再弱再窮也可以要求品味。品味不盡然得用財富堆積出來的。子路臨死前拾冠繫帶,贏得孔子及後世尊敬,展現的不只是品格,更是一種人性與意志的品味!」我媽小結:「沒錯^^,死也要死得有品。」...
      昨天 14:36 ·  ·  2
    • Hsiao Wei Sandra Yang 台灣人當然有批判! 存在於不需具名的網路世界裡,大肆渲染著自以為是的格調。有空再聽聽你的「品味教育」為何
      昨天 14:55 · 
    • Nienping Hsu 台灣有批判力嗎?光是看看几位倒嗓"歌后"唱的那么變調、還在大撈台灣人的錢?缺乏批判力就無向上提昇的力量、品味就難突顯!這只是一個小例子而已! 批判就是要直言、為何要中庸?要包融?尊重並不是就不可以批判、勇敢一點吧!
      昨天 15:41 ·  ·  1
    • Gilga Sun 「批判」並不等同於批評,要先具有分析解構的能力,才能產生獨立的思考,之後,才能真實的包容,否則,只是鄉愿
      22 小時前 ·  ·  1
    • Gilga Sun http://goo.gl/Cmsxq
      粗淺的閱讀文章心得,僅供參考
      2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