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婚禮,怎能沒有象徵「忠誠」的信物?
但當今鮮少人會在婚禮現場看到其他的動物,即便是人們最親近的寵物:狗。
如果是今天,我跟我老婆肯定想要排除萬難,將我們家毛寶貝(至少帶個兩隻)來做為我們的到場家人,也為這個神聖的時刻見證這場婚姻所期許的堅定信念。
****************************
|前排C位的觀禮嘉賓|
做為帶狗參加婚禮的前輩之一,《阿諾菲尼夫婦, The Arnolfini Portrait》(1434)中的這對在神聖婚禮中的佳偶肯定是佼佼者,不但在這張婚禮快照中邀請了汪星人來,還讓狗狗站前排C位、享受第一道鎂光燈。
然而這位前排C位的大咖見證嘉賓,實際上或許只是個心理意向的虛擬投射,其實並不存在現實中;因為在許多翻拍放大過的、在婚禮兩人的背後那面有點神祕的凸面鏡畫面中,原先在兩人之間、稍靠近新娘的那隻小型犬,在反射的鏡面中竟失去蹤影。
這狀況對於十五世紀聲名遠播、有著關於場景及物件之細膩描寫能力絕佳的北方文藝復興(The Northern Renaissance)大師凡‧艾克(Jan van Eyck)而言,不會是個美麗的失誤。象徵著忠誠、信任的狗,在反射現實的鏡像中不復存在;或至少,是個可期許但不見得能確切保有的美德。
****************************
|另一場婚禮,另一枚汪星人|
相較於凡‧艾克描繪的婚禮,法國畫家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筆下《婚禮, The Wedding》(1904)中的汪星嘉賓就顯得更加有地位且存在感更強烈。這場相隔470年的歐洲婚禮,在眾多親友簇擁白衣新娘的群像前,這位黑得發亮的汪星人,感覺不似阿諾菲尼夫婦婚禮中對於婚姻忠貞的道德期許,反之由於其模糊的表情及有些駭人的銳利眼神,感覺更多地是對婚姻的一種警示與負面預告。
盧梭是個溫暖的人,但應該也對於婚姻的挑戰有些許的悵然。來自錫匠家庭,童年因父親負債而一度舉家流離失所,退伍後即遭逢父親的逝世;24歲與房東的女兒結婚,原該幸福的婚姻生活,卻痛苦面對六個子女中的五個相繼逝世,44歲又面臨喪妻之痛。畫下這幅《婚禮》的1904年,是54歲再婚的盧梭結婚之後的6年,也是他從24年的稅務員退休並全心投入繪畫成為全職畫家的第5年。
瞭解了畫家的經歷與創作的時間點,再回頭看看這隻在畫面最顯眼處登場的黝黑汪星人,眼神的強烈不再給人壓迫,反倒更像是一種領悟,一種經歷波折但仍堅毅且堅持的人生態度。
兩隻分別出現在不同時代、不同作品中的狗狗,在象徵主義(Symbolism)大師們的細膩刻劃中,傳達給我們不同的訊息,和一些與我們當下心弦共振的細微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