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主題的不同點

比較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和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主題的不同點。
(kerword:陰性特質\the other\刻板印象\第三性\現象學\陰性書寫......)


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


持續突顯女性(陰性)特質,第二性(女性):運用普普藝術等當代藝術之表現技巧……
Ex. Cindy Sherman→運用後現代論述中的「他者(the other)」觀點,突顯女性在做為「異於男性」的形象特點,並透過傳達的效果強調女性形象被過度簡化、刻板化的地位降格與詮釋弱勢。


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

更深刻檢討女性特質在整個藝術表現與藝術相關論述中的符號特質,進而嘗試焠鍊、純化出屬於女性觀點的「第三性視點」,更成熟地掌握陰性論述之詮釋權力。我個人的看法,這個階段的女性主義作品,在表現手法上顯得更冷靜,更像是沉默凝視,但在詮釋語氣上,卻呈現一種更溫暖的情調。

ex. Mary Kelly,” Post-Partum document VI, Pre-Writing Alphabet, Exergue and Diary”→冷靜地操作類似現象學的論述技巧,層層剝離(或說是層層包裝)實存的紀錄、做為母親的觀感、與觀眾的閱讀形式,然而其所指涉的母性體驗及其所包含的陰性書寫情調,讓這樣的女性主義作品像個裝盛溫水的玻璃瓶般,感受到瓶身的冷靜透明,同時又促使人直觀並感受瓶中澄澈流動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自:自己。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