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1日 星期二

針對《圓山出土的ㄧ顆人齒》的閱讀報告

針對本篇(極短篇幅的)研究報告,謹就報告內容及其脈絡的重新陳述、文章的再解讀及發現、個人讀後感想等三部份做以下報告:

ㄧ、報告內容及其脈絡的重新陳述:
1.起因:
1954年,宋文薰先生在舊藏標本中發掘出來的ㄧ顆穿孔人齒標本(編號:2045);經確認所屬年代為圓山П期。

2.進一步的資料確立:
(1)齒科醫師鑑定為人類上顎左外門齒。並詳實紀錄該人齒外貌(齒冠、
齒根等長度及厚度,外型特徵等資訊)
(2)關鍵特徵:齒根中央有人工鑽孔。→引發研究問題
(3)比較圓山遺址的其他樣本。
(4)關鍵差異:2045號人齒與(2) 其他約同(2) 期同(2) 位置的人齒樣本有某些明顯
不同(如:橫切面、舌面等)。→假說:有可能為「異族」之人齒。

3.假說→文獻佐證→推理:

假說ㄧ:針對「人齒穿孔」
文獻佐證1:有拔齒或掩埋人齒之習俗,卻無將拔下來的牙齒穿孔之紀錄。

假說二:若該人齒(2045號)屬於異族(有前述之差異化特徵為例)
文獻佐證2-1:有類似人首穿孔做為戰鬥紀念(如泰雅族中的Wakatsi頭飾)
或誇示武勇的象徵飾品。
文獻佐證2-2:『…據現代民族學及社會人類學知識,獵頭係以整個社會結
構相聯繫的ㄧ個文化叢…』
文獻佐證2-3:『…至今對臺灣獵頭習俗最早的紀錄為三國時代沈瑩的《臨
海水土志》(264-280 A.D.)…』

4.關鍵推測與(暫定)結論:
如文末『…因此圓山文化之獵頭習俗之成立,把這一分布遼闊的文化叢的年代,至少推早了一千年。』

二、文章的再解讀及發現

1.閱讀本文的前半部份,可能需要具備粗淺的有關人齒鑑定與圓山遺址內容的基本知識。

2.這篇極短篇的有關考古或人類文化學的研究內容,卻採取了大量跨學科或領域的知識來做為局部甚至關鍵性的推論參考;如:人體醫學→做為人齒鑑定、人體測量學→判定內外門齒等。

3.似乎1945年前的參考文獻與研究推論,多半出自日人之研究。由此可發現日據時期日人有非常豐富之田野調查記錄與對於出土文物之相關資料建立;此外,1945年後的研究資料漸漸出自漢人,且研究內容開始傾向對於日人所建立資料之判讀與推測。

三、個人讀後感想

1.研究的起點,常出自一個非特別刻意的小型發現;然而這樣的發現卻多半無法在完全缺乏跨領域知識的情況下產生。以這顆穿孔人齒被獨立提出進行後續研究為例,「發掘者」應可稍微預見後續研究所需的部分跨領域知識。

2.各類研究有其限制與空間。以此出自考古資料進行論述的研究來說,即便推論過程中,假說與文獻證據的推論邏輯算通順,仍難以避免因資料久遠或樣本量有限造成可能誤判之虞。例如在此研究報告中,對於2045號人齒是否確實為異族之人齒,似乎仍有待持續確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研究法 作業1:《圓山出土的ㄧ顆人齒》閱讀報告
指導教授:袁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