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親子天下》,議題中仍不乏閱讀與寫作能力。涵括的文章包括:「青少年愛讀吸血鬼故事」、「英國鼓勵3歲男孩 提早學寫作」,其中一篇標題為「台灣學童從小四到國二,作文都沒學好」的報導,提到一個令人沮喪的結果: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最近發表的「2007年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發現,從小四到國二,台灣學生的作文能力,一直處在表現不佳的狀況。研究顯示,在寫作評量方面,分為零到五級,受測試的學生,不論是小四、小六或國二,超過一半的學生得分僅為二級分。寫作能力並沒有呈現M型化的現象,而是全面性的偏低。研究中也具體提到需要加強的面向,包括:
>>掌握標點符號和錯別字的能力要加強、
>>結構組織與修辭表現不佳、
>>立意取材未能加以發揮,使得文章貧乏。
這兩週學校進行多語文競賽,我應邀擔任作文項目的評審,反覆閱讀了十七篇由各班推出的選手針對學校比賽所完成的文章,在許多荒腔走板、文不對題的作文中,我有很深刻的感觸。我所關切的焦點是,當孩子普遍無法對「一個題目」正確掌握其主旨,孩子是否有能力正確理解「一件事」的關鍵意涵,是否了解父母或老師所說的「一席話」的具體意思。寫作不只是許多有關表情達意的技巧演練,更是一場關乎「掌握意義」的能力之戰。這讓我們在教學現場中,戰戰兢兢地提醒自己:如果孩子並不瞭解我們所說的隻字片語,再多的教育資源不但已成浪費,更有可能成為意義走調的負面教材。
另一方面,有沒有立竿見影、超能強效的寫作教學法呢?應該有,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曾在國語日報與中央日報的小學生寫作營隊中有「好似增加一甲子功力」的經驗,但隨著年齡增長,運用寫作經歷生命中學業、工作甚至情感的資歷愈久,愈發體認到真正寫作能力的提升,就如所有值得成為生命中關鍵能力的技藝一樣,惟秉持「寫作的紀律」而難以功成,非得持續不斷地練習不可。
為了讓孩子「愛寫」、「寫成習慣」、儘可能「寫到不為所苦」,本學期開始,我嘗試給了孩子「主題研究」這個任務,希望透過任務中「關於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這個引餌,讓孩子有更積極的動機持續閱讀,持續書寫。我的教學設計動機於此,也很想聽聽家長們(您)的意見。對於我們班上的孩子,您的孩子,這個誘引持續閱讀與書寫的點子與理念是什麼?歡迎家長用各種方式與老師、與其他家長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