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現實世界,在產出了這麼多在廠商眼裡具有商業價值的兒童美術創作時,學校對這些被產出的作品做些什麼?運氣較好的作品被以展覽的形式陳列在校園內,運氣較差的則直接被學生或間接被老師束之高閣或甚至丟棄;而在教育現場中,後者佔了絕大多數,而前者被陳列後通常也難逃被丟棄的命運。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可能普遍存在於學校等非營利機構與廠商之間的經濟性困境,(也許目前也並未有人擔心,因為這樣的鴻溝應該會將可能聯結的學校與廠商雙方各退百里),未來也許我們可以從非營利性組織的文化產業經營與藝術經濟等方面尋求解決之道。此外,從一件在校園內產出的兒童美術創作出發,觀察其從前置準備與影響因素,到被展示的過程中之各個經濟層面,或許可以讓我們暫時擺脫以往從純粹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的角度,看待這些在校園內出現的學生作品;而這部分的考量,絕非僅是嘗試轉換一個不同的視點,而是就現實面而言,這些實際存在的因素確實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作品的創作式樣,以至於影響到後續的展示與可能存在的經濟效益之風格。
在這篇夾雜實務與模擬的探討中,既有的廠商(美勞材料供應商與教科書商)與潛在的或想像的廠商(欲以兒童美勞創作為產品部分圖像的產品製造商)被意外地聯結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摘自:自己。《以一件學校課程內的兒童美術創作為核心的藝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