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8日 星期二

針對《1930年─1960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的閱讀報告

針對本篇文章,就文章所揭示重點、閱讀心得兩部份做以下報告:

ㄧ、文章揭示之重點:

1.「自由畫」透過研究者在二戰前後兩個時期的文獻探討與研究,論述自由畫從一個下層的美術教學策略,演變為一個上層的,主流的美術教育思想體系。(我們可以同時思考在今天的美術教育中,我們將自由畫的概念放在教學技術或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面。)

2.「自由畫」從詞彙肇起並經歷各種引申、借用與融入既有理念的過程中,漸次擴大其被詮釋的空間。其中以1945年做為分界點的台灣,在來自大陸與承繼日治時期兩造之兒童美術教育觀點下,逐漸走出當代對於自由畫以及美術教育的論述基調。

二、閱讀心得:

1.概論論述動機來自一個在文獻中出現頻率極高的概念「自由畫」,並運用歷史研究及文獻分析的方式,嘗試釐清各方有關自由畫的闡述、引申、借用自由畫概念的論述間之承繼與交峰關係;最後藉以一窺台灣美術教育思想體系的一個脈絡側面。

2.相較於當前大多由下而上、產自於基層教育實驗及行動研究的美術教育理念,自由畫的發展經驗有其前瞻性的進步與相對停滯的部份。具前瞻性的部份,可能主要來自其理論與歐美其他國家美術教育思潮的接軌,至今仍為美術教育與教學上之重要依據。相對的,由於研究中有關自由畫的理念變革多來自於著作者對於相關問題的觀察與邏輯推演,明顯較缺乏實證的參佐。

3.直覺而言,台灣的美術教育思想多來自於一些論述擲地有聲的歐美大師們。然而從這篇二戰前後影響台灣教育思潮關鍵脈絡的研究,我們發現目前被設定於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現場的重要概念如「以兒童為本位」、「創作須重視自由的體驗與知覺」等原來許多來自大陸以及日本已既成之美術教育理念。雖然論述過程中,論述者的身分及時代背景反映出許多其他被混雜融合的概念,如來自社會主義的、人文主義的、藝以載道的儒式哲學等,仍瑕不掩瑜地將自由畫等現代美術教育思維不斷淬練,亦擴大其影響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研究法 作業4:
袁汝儀《1930年─1960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閱讀報告
指導教授:袁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