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5日 星期二

針對:「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的閱讀報告

針對本篇文章,就文章所揭示重點、作者推論方式兩部份做以下報告:

ㄧ、文章揭示之重點:

1.如眾所周知,吳濁流是漢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等精擅多樣表現形式的文學家;而有別於其他文學家,吳濁流的獨特意義還包括貢獻畢生心力於臺灣文學,以及本文所欲強調的深厚儒學思想。

2.本文的探討重點有二(p.290):「……ㄧ是從主題思想方面,分析(《亞細亞的孤兒》書中)儒家思想與孤兒意識、台灣人意識的關係;二是從小說藝術的方面,說明在吳濁流筆下,儒家思想如何成為人物塑造、情結轉變、氣氛營造,以及建築空間的描寫等等小說要素中的有機構成部分。」其中前者從吳濁流的生平與發展背景研判儒家思想如何在吳氏的人生價值與文藝觀點醞釀並形塑;而後者則從作品本身解讀儒家思想如何融入或隱身於創作元素中。

3.對於吳濁流本人及其所精心塑造、投射的主人翁胡太明而言,有一種明顯的終極價值,即是來自於漢詩及儒學思想中孔子的「爲己之學」及孟子的「養浩然正氣」的思想所重視的「重人格、重個性」的傳統。

二、作者推論方式:

1.前言:
概論吳濁流在文學常識中的定位、其他學者對書中主角與儒學思想之關係的意見,及本文論述的兩個主軸。

2.吳濁流的漢學生涯:
論述吳濁流如何在生涯及知識建構的過程中發展出深厚的儒學思想,並論及其中吳氏以漢詩精神內涵及其藝術形式所建立之「重人格」中心思想。

3.胡太明的啟蒙導師:
彭秀才及胡老人→並論書中彭秀才及胡老人所扮演之角色特別是其象徵意義,其中包含了書院教育的式微及日人治台下的漢文化教育之處境。

4.兩個儒學空間:
雲梯書院和胡家大廳→銜接前段論述對於彭、胡 (澎湖?)二人的象徵意義,進一步以文學表現手法來檢視吳濁流如何運用小說中的「劇場空間」處理代表儒學的「精神空間」。關鍵字包括象徵突破掙扎的「雲梯」與傳統中國的「堂」文化所導引出來的儒學觀點。

5.由道入儒:
胡太明的心路歷程→在掙扎與尋求最佳解答的衝突過程中,本段由道入儒正適切反映舊時代轉進入新時代、漢文化在日治前後的處境、中國與臺灣臍帶聚離之心路等文化苦旅。文末以胡太明對於自己五種「身分」之認同與抗斥中所產生的焦慮與掙扎反省,做為小結吳濁流在《亞細亞的孤兒》書中透過藝術手法所欲訴求的觀點:「儒家思想如何成為太明人生最後抉擇的精神動力。」──而或許我們每一個被吳濁流瞥見或指涉的中國人\臺灣人,都在某個劇場空間\精神空間中,體現或體驗胡太明的心路歷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自己。藝術教育研究法 作業3:《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 》閱讀報告
指導教授:袁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