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幫孩子整理書包」,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教育問題。
首先是關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個人的物品由自己整理、保管,這件事情經常是孩子在想法與心態上,由「附屬於家長」過渡到「為自己負責任」的重要關鍵。做為一個現場的教育者與同樣身為父母的實務觀察而言,有趣的是,這個過度的障礙除了孩子本身多少具有「能依賴就加減依賴」的惰性外,經常發現家長有時有同樣的障礙:認為孩子還小,能幫忙她/他就盡量幫忙,最終造成孩子延遲斷奶、為自己負責任的時機。
其次是有關協助孩子建立自己處理事務的邏輯。
坊間有成百上千關於「整理術」與「工作效率術」的書籍與簡報,幾乎全數針對成人,且多半是面對職場所需。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在學齡甚至更早的行為養成階段中,透過整理週邊事物所能學到的行為邏輯,其實真可謂是一個珍貴的時機。日本人的教育素材與教學設計中,就不乏這類的思維。在日本的國小教科書中,始終強調一個稱之為「生活」的課程,這個在台灣的教改中被引用轉化為「綜合活動」的課程中,非常強調在日常生活與每一件繁瑣小事務中的流程思維與能力。因此,做為家長與老師,不妨也可以此觀點協助孩子從整理書包做起,建立更精緻的邏輯能力。
最終,「幫孩子整理書包」不是一個對或錯、是否應然或可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這個常態的行為,協助孩子建立更高層次的價值觀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