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紮根研究的第一頁。
重新開始這項研究,對於自己誠實地進行紮根研究。
從今天開始起暫定為期100天的基本資料──自己的第一手紮根筆記,作為本項研究的基本資料。
根據文獻,「紮根理論研究法是一種方法,目的在如何發展出『紮根在資料上的理論』」,因此即便對於自己的理論假設尚待不斷釐清,即便這原始紀錄粗糙且缺乏系統性,這項研究勢必得誠實地架構在這個「不斷筆記」的理解、分析與反省過程中。
更大的挑戰將來自「同時作為研究者,又是研究對象的過程與方法論」能否經過更嚴峻的「透明度」檢驗,以及這樣的自我反芻,是否能清除過多自身發出之喃喃絮語,或是正好相反,被本能地偽裝進精巧的故事敘述中。
我所預測的開始這幾天,必然大量引用「來自他者的文獻與觀點」。但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朝向「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之成就;即便理論上,尤其站在文化人類學的脈絡與角度上,這形成極大的不可能,「自己的觀點」仍然是夸父所追之日。
決定使用紮根理論,理由包括「紮根理論沒有一定的學科限制」。我所想探討的主題,是關於「成為一個藝術史的推展者」,並假設「在資訊巨量化、扁平化的當代,藝術史的推展必然主觀及客觀地都需表現出其『反本位主義』的傾向」。由此,我得先操作性地去處理相關定義,諸如:藝術史的本位主義、當代社會的資訊化型態,以及「反本位主義」的意涵。
其中,關於「藝術史的本位主義」是否有或在過去歷史中如何表現尚待文獻探討。而「反本位主義」一詞,則來自於我現階段認知上的預設,亦即,我可以明確感知這項理論觸覺,但尚不甚瞭解是否有相關文獻或甚至足夠論述來操作「反本位主義」這樣的概念。
其次,使用紮根理論處理我想探究這項理論假設的原因是,「紮根法沒有特別的方法論上之預設」。該特性或許容許我同時使用成熟與不盡成熟的論述工具及技巧,允許以不同的方式指向我的假設;這樣的前進方式當然主要並不為取其迂迴,而是希望透過更富彈性的方法論之容許度,能更富創意地描述包含「藝術、藝術史、當代社會及其資訊化表現」這個已經可以預估其龐雜性甚至部分隱誨不易陳述的研究內涵。
另一方面,紮根理論強調的「動態」特性,我認為也較能更好地符合研究對象的瞬變與複雜交錯。由於研究對象包含傳統研究中具有較明確定義的「藝術」與「藝術史」,卻另一方面觸及幾乎無法在當下明確定義的「當代社會」,而同時還要處理更難定義、定位的「發展中的資訊化現象」,因此就某種角度來說,偏向傳統之量化研究根本難以企及「可用來有效評估、甚而藉以推論發展趨勢的理論研究」之目標;當然,即便是以「第一手資料」作為實徵研究基礎的質性研究也未必能有大幅突破。但我隱約持有此強烈信念,即是以「對自己進行紮根研究」的方法論,勢必要成為關於這類「發展中的實徵性理論研究」必要且相對更有效度的研究方法。由此,「對自己進行紮根研究」勢將成為本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子命題。
接下來的幾天,我將暫時懸而不決有關「譯碼(Coding)」的部份,而先就紮根理論之方法論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同一時間,我也需針對「建立待詮釋資料」中「理論觸覺的來源」部分,針對自己在此研究中之專業經驗、個人經驗(默會知識)、使用技術文獻(對該領域專業文獻的熟悉),和使用非技術文獻(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熟悉),進行更深刻、深入的筆記,俾利豐富下一階段詮釋、分析資料時的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參考文獻:
PPT:《紮根理論研究法》,林本炫(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9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