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在這個安全的模型中學到必備的求生技能!(新五四通訊02)

最近的教育議題中,除了洪蘭教授掀起的「大學生怎麼了?」的話題,還有一個頗重要的議題就是這個世代的「挫折復原力」。

這個名詞有一個我們之前較熟悉的版本:「挫折忍受力」。除了從各式各樣來自研究機構或企業實務觀察的報告中,常常提到這一個被稱為「草莓族」的世代,經常表現出對於挫折的不耐、逃避與抱怨。這或許是一個現象,現象的背後也引發出一些新的觀察:對於挫折的低忍受力,導致許多人對於用一些並不成熟的態度處理問題,例如自殘、情緒失控,甚至轉化出來的暴力或傷人行為。做為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也在班級內具體看到這群孩子的不夠堅強,或許表現在對於一個小比賽或一次成績挫敗的過度得失,或是為了暫時失利的人際關係而遷怒或極度自卑。

新的議論轉向更積極的下一步:「挫折的復原力」,意即「從挫折中再爬起來的勇氣與實力」,這或許是我們更關切且更亟欲協助孩子建立的能力。學校生活就如同家庭生活般多樣性而充滿變化,這是孩子成長為成人、面對人生各種巨大變動前的精緻道場。我常跟學生在一些事件處理的過程中分享甚至說教:去體驗這個處境,思考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學到的重要觀念。我們可以充滿愛並在這個階段中努力掃除孩子前進途中的石頭,但我們也得時時反思:如何讓孩子在這個安全的模型中學到必備的求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