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作品在被消化或被消費的過程中,以作品被展示為分界線,循正常邏輯歷經製作、展示等兩個主要過程。在細節上,製作又包含前置的構思、創作素材的準備、製作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資源,以及製作完成至展示前的設定與準備;展示則包括展示過程中的資源掌握及協調,展示後的「效應延續」策略等。
我們可以試著運用這樣的模式觀察或模擬一個:以一件兒童美術創作為核心的藝術經濟模型。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被創作的作品同時扮演需求資源與產生(引發)週邊經濟活動的媒介者,亦同時成為經濟效益的生產或衍生者;前者主要集中在製作過程中,而後半段的展示階段,則經常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主體。
以前半段製作過程為例,美術創作較其他兒童可從事的各類型學習製作、創作或創造力活動而言,更強調其材料需求的特性。因此在學齡兒童無論是國小或更稚齡的幼稚園生態中,材料供應商往往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更有趣的觀察是,提供素材選擇資訊的教科書以及坊間介紹、指導或教授兒童美勞創作的資訊管道,也間接成為創造這方面市場需求的重要推手。在此,材料供應的商機往往靜悄悄的進行,且規模遠比我們直覺想像的還要巨大。以一個不到30班的學校為例,以「代收代辦經費」形式進入非營利之學校組織的美勞材料費用,就可高達十數萬,更遑論每學年8到10個班級,即全校80至100班以上的大型學校所能創造出來的可觀美勞材料商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摘自:自己。《以一件學校課程內的兒童美術創作為核心的藝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