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研究想處理「反本位主義」的概念,但就初步的文獻閱讀,反本位主義在相關文本中並未有明確定義或描述,相較明確的是「本位主義」。
根據一則引自「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網站中關於「本位主義」之描述,本位主義出於「本位思維」,但由個人經驗與有限認知發展出來的「本位思維」經常礙於「人的有限及必須從自身的角度及過去的經驗知識來認識新事物,所以對新奇及有異於本身文化的事物往往未能完全正確及客觀地解讀及評估」,但卻又無可避免地會「不常加反省及調整」,於是「當人們將本位思維絕對真理化及加上自我優越感」後,就容易產生更顛撲不破的「本位主義」。
由上述描述中呈現了幾個論點:
其一、「本位思維」及其所應運而生的「本位主義」皆為人之常情。換句話說,人皆或多或少有本位主義,但其程度或型態受限於個人經驗與有限認知。
第二、本位主義的挑戰主要出自人們「未能完全正確及客觀地解讀及評估」所接受以及自以為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加上不易「反省及調整」,因此有可能加劇本位主義相對於真相或至少現實細節的偏差認知。
第三、從個人的「本位思維」發展到個人更強烈或甚至集體相互強化的「本位主義」,經過了一種「將其(概念)絕對真理化」以及「自我優越感」的過程。我們可以合理假設,這兩個過程都讓建立此「本位主義」信念的個體或集體視其概念為「正確的」,甚至是「唯一正確的」一種認識論上的強固概念甚至是「信念」。
這則被引用的文章另一段則指出:「『本位主義』(Ethnocentrism)以自己的種族、社會及文化習慣為典範來衡量別人,因此視其他相異的文化為次等、異類,甚至視為須要排斥的異端。」以此概念,本位主義除了提高自己的概念位階外,也包含了一種強烈「排他」的意圖。
維基百科對於「本位主義」則有更妙的屬性歸類,並對其發展史用簡易的幾行字說明如下:
「本位主義,意識源遠流長,中外有之,然而此名詞可能在中國近代才流行,是一個負面用語,在中國共產黨中尤其常被使用,它並非如一般的主義那樣指一套有系統的思想,而是泛指一種態度和心理狀態,它通常是指一種放大了的團體主義,主要特點是:在處理單位與部門、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時只顧自己,不顧大局,對別部、別地、別人漠不關心。本位主義一詞也可用於以某種事物為中心的看法,例如文化本位主義,經濟本位主義等。」
如果以維基百科的「百科全書式定義」,本位主義概念特性如下:
一、就本位主義的概念發展歷史而言,本位主義的「概念」自然非當代、現代才出現;自古即有之。但或許並非被叫做「本位主義」。
二、就本位主義出現的時空屬性,本位主義一詞流行於中國,且為近代之中國。而且,(尚不知為何地)被視為「負面用語」。也不確定這個「負面用語」的歸屬是否因為如此說明所述「在中國共產黨中,尤其常被使用」。
三、用比較的方式來看,本位主義並非有明確定義的「一套系統思想」,而更接近是一種「心理狀態,例如:態度」。這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放大,而且可能是過度放大自我的團體主義」。
四、較接近我們一般常識、直覺上的定義:本位主義「也可用於以某種事物為中心的看法,例如文化本位主義,經濟本位主義等」。
即便上述概念中,尤其是第四部分,將本位主義也可視為「以某種事物為中心的看法」,研究者仍不傾向於將「藝術史的本位主義」直接等同於「以藝術史為中心的本位主義」。理由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藝術史基於其建構的方法論及產生不同的觀點,例如「圖像學的藝術史」、「精神分析的藝術史」等分類法,因此如果有類似「以藝術史為中心的本位主義」也將因此而十分分歧且不明確。另一方面,自後現代以迄,反美學等論述以及以文化研究為主流的當代思潮中,「以藝術史為中心的本位主義」亦將面臨極大的論述及認知挑戰。
但如果如此,則研究者所欲探究之關於「藝術史推展」的「反本位主義」又將是何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參考文獻: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