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的歷程係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研究、記載、分析或解釋,以求得新的發現,如此不但有助於對過去的瞭解,而且可以瞭解現在。例如,蔡元培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日據時代的台灣大學教育等研究主題均屬之。但歷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所受到的重視不如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及人種誌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往者已逝,很少研究者能夠真正瞭解它,且現在或未來的問題也未必適巧與往昔所發生者相同;歷史研究要花費相當長的時日,是一種速度緩慢的研究工作;尋找和問題有關的史料常遭遇到相當的困難;研究者缺乏歷史研究法的訓練(郭生玉,1997)。」
研究者嘗試依序解譯這段文字的意涵:
在方法上,歷史研究是「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研究、記載、分析或解釋」,對象既是「過去發生的事」,自然也必須相對明確切割「不是過去發生的事」;常識下的理解,這個「不是過去發生的事」包含「現在」與「未來」。但現在稍縱即逝,陷入困境的不是已然存在的歷史物件,而是「詮釋的此岸」──自發聲到被聽見,已經又成為過去。詮釋沒有當下,「理解」卻有可能有當下。現象學式的難題是,不斷因為欲取得過去而剝開當下的結果,最後是陷入當下的虛空。在這個意義下,看起來「1.將過去發生的事+2.進行研究、記載、分析或解釋」之「1.」與「2.」看起來前者處於過去,後者是當下進行的,其實此現象或行動一出現,全數被拋諸過去。 以此來看,歷史研究的研究者與被研究的對象,都在已消逝的過去之彼岸,在當下的,只有殘存且仍不斷褪色消逝的片斷理解。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架上的一本書《探索時間之謎:宇宙最奇妙的維度》,這本原文出版於2008年科普讀物,主要探討自愛因斯坦相對論以來,當代對於「時間」概念的新觀感與新認知(當然也有新的困惑),撇開書中許多跨領域的精采論證與來自科學與哲學的深刻實踐,這本書所提及的當代「時間」概念,勢必對於許多領域,特別是歷史與史學方法論的看法產生劇烈的影響甚至令其轉向。如同本書序中「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它絕不只是單純的物理問題,我們可以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甚至從地質學的角度來思考。」該書中,反覆論證當代對於「時間是否是流動的」,以及連愛因斯坦及之後的高等物理學、天文學甚至哲學都在省思的全新認知「在時間的概念下,過去與未來是否都只是一種困於因果論之下的想像」,更遑論所謂「實證的歷史研究」之可信度及其具體意涵。
相較於本章引用那段出自1997年的相對「傳統」概念中的「歷史研究」之概念:「歷史研究的歷程係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研究、記載、分析或解釋,以求得新的發現,如此不但有助於對過去的瞭解,而且可以瞭解現在。」關於「對過去的瞭解」或許還可以勉強以一種心理學型態的動態方式去認可,然而對於「可以瞭解現在」則令人有更大的失落與疑慮。但剝離「預測未來趨勢」的歷史學,其存在的價值又與考古學何異?截轉用來處理藝術發展的歷史之藝術史學,是否也將總淪為某種某一種特定意圖下的「作品圖庫匯集」?當然藝術史中不乏一個清晰的故事軸之陳述,但這樣的藝術史則更接近歷史小說,充滿詮釋者的臆測、額外鋪陳與無可避免的情意性描述,甚至更無可避免地滲入更種詮釋當下之意識型態。
無怪乎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在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就宣稱藝術歷史的告終,對於藝術發展的歷史書寫看來更進一步轉向由藝術評論的方式進行。然而,這就表示「藝術史的推展」(即便其已難以撥開想像的成分)已不存在於當代社會了嗎?藝術史家與藝術史的「消費者」並不對等地立足於廣義的「藝術需求市場」中,人們仍期待甚至需要藝術史,就像人們仍期待並需要「民族」這樣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樣。
相較於本章引用那段出自1997年的相對「傳統」概念中的「歷史研究」之概念:「歷史研究的歷程係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研究、記載、分析或解釋,以求得新的發現,如此不但有助於對過去的瞭解,而且可以瞭解現在。」關於「對過去的瞭解」或許還可以勉強以一種心理學型態的動態方式去認可,然而對於「可以瞭解現在」則令人有更大的失落與疑慮。但剝離「預測未來趨勢」的歷史學,其存在的價值又與考古學何異?截轉用來處理藝術發展的歷史之藝術史學,是否也將總淪為某種某一種特定意圖下的「作品圖庫匯集」?當然藝術史中不乏一個清晰的故事軸之陳述,但這樣的藝術史則更接近歷史小說,充滿詮釋者的臆測、額外鋪陳與無可避免的情意性描述,甚至更無可避免地滲入更種詮釋當下之意識型態。
無怪乎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在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就宣稱藝術歷史的告終,對於藝術發展的歷史書寫看來更進一步轉向由藝術評論的方式進行。然而,這就表示「藝術史的推展」(即便其已難以撥開想像的成分)已不存在於當代社會了嗎?藝術史家與藝術史的「消費者」並不對等地立足於廣義的「藝術需求市場」中,人們仍期待甚至需要藝術史,就像人們仍期待並需要「民族」這樣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樣。
本章原想透過對「歷史研究法」的操作性定義,來處理「藝術史」的重要側面:「歷史學」的概念,卻在探討後,重新思索'當代對於「時間」的認知在藝術史及其推展上的關鍵位置。隱約地,研究似乎走到一個新的叉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參考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參考資料:
《教育研究法》
http://www.scribd.com/doc/41983487/1isa%E6%95%99%E8%82%B2%E7%A0%94%E7%A9%B6%E6%B3%95《探索時間之謎:宇宙最奇妙的維度》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824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0962《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357
http://www.scribd.com/doc/41983487/1isa%E6%95%99%E8%82%B2%E7%A0%94%E7%A9%B6%E6%B3%95《探索時間之謎:宇宙最奇妙的維度》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824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0962《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357